以浅持博,以古持今,以一持万,苟仁义之类也。
至于社会的和谐,现在贫富悬殊、诚信缺失等等社会问题都很严重,而儒家的王道仁政之上,那种平天下的精神源头,也是一种普世价值。类似这些东西必然遭到淘汰,尽管少数人会去选择,但是总体上一定会被社会所排斥。
由于近代士人往往以圣人之道、大同之道去解读、融贯民主、自由、平等,故而形成一种具有深厚中国文化特色的民主主义思想文化。□:致敬国学这个提法,意在引导人们对国学抱有敬意。人们积极地、最大限度地进入市场、参与社会,势必引起心灵的震荡与紧张。□:二十天前,汤一介先生因病辞世。不赞成也有一定的道理。
第二点呢,还没有把国学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,没有一个高等研究机构。晚清郭嵩涛从原始儒家的价值理念出发,将自由民主理念包容进来。一是人对天而言,便是继之者善,成之者性,即实现自然界赋予人的目的,完成人之所以为人之性。
这才是天地之大德曰生、生生之谓易、元者善之长,……以及复其见天地之心(《复·彖传》)的意义所在。《说卦传》指明三材之道的实际内容,不仅发挥了《易经》思想,而且概括了《易传》各篇的基本精神。仁义则是就人而言的,只有人才有仁义,也只有人才能尽其仁义而成物。《易传》之所以崇尚自然,谈到天地时总有一种崇敬感与使命感,原因就在这里。
这两方面的内容在《易传》中都有论述,前者如日、月、星、辰,后者如风、雷、雨、露,等等。石是刚的,土是柔的,火是刚的,水是柔的,但这些东西及其性能与生命并不是毫无关系,在《易传》看来,它们恰恰是生命存在的条件或基础。
所谓万物资生,就是说明万物的生命是由地而生成的。这里,天确实有一种神圣性,人对天有一种敬畏感,人的宗教情感在这里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表现。知周乎万物,而道济天下,故不过。它还主张穷神知化,了解宇宙自然界的神妙变化之道,即生生之道,以此安排人类的生活。
这样作的结果,当然不只是创造出纯客观的自然哲学,而是人与自然合一的生命哲学。)《说卦传》说:昔者圣人之作易也,将以顺性命之理,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,立地之道曰柔与刚,立人之道曰仁与义,兼三材而两之,故易六画而成卦。其结论就是,人不仅有人之道,而且人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。柔刚显然是同阴阳对应的,但阴阳是无形的,多以气言之,故为天之道,柔刚则是有形的,多以形言之,故为地之道。
一是指地球以上的大气层,似与气象学有关。这个价值就是普遍的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。
所谓称乎父、称乎母,只是说在发育生长万物的意义上,天可称之为父,地可称之为母,父母只是个称呼,并不是说天地是真父母。所谓材,不只是材质、材料,而且指才能。
与天地合德之德,从天的方面说,就是生生之德,元亨利贞之德。人的衣、食、住、行都要依靠自然界,取之于自然界,这是人类共同的需要,《易传》也不例外,它对历史上的技术与工具的发明创造是很尊重的,所谓进德修业(《乾·文言》)、崇德广业、盛德大业(《系辞上》)之学,不仅从道德上树立了人的主体性,以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,而且从智性上确立了人的主体性,以及认识自然的必要性,周易之所以广大悉备,由此亦可以得到说明。大化流行、生生不息,在中国哲学史上常被人们所引用的这些话,正是从周易而来的,也是最能反映中国哲学精神的。从人的方面说,就是性命之德,仁义礼正之德。在《易传》看来,天地间的万物皆统之于天,地与天相辅相成,不可缺一,但地毕竟顺承天,因此,天能够代表天地自然界。三者不易,即认为易虽讲变化,但这变化之道却是永恒不变的,这也可以说是以不变应万变。
这就是《易传》讲三材之道的义蕴所在。天有天之道,地有地之道,人有没有人之道?天之道在始万物,地之道在生万物,那么,人之道又是什么?所有这些,都是《易传》所要讨论的问题。
这是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一个全面的描述,它不仅包括大人道德人格,而且包括大人的种种功业。这种神圣感实际上赋予人以更加现实的使命感,这就是热爱和保护大自然,热爱和保护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。
这方面确实也有很多例子。不爱,能有负载万物的责任与气量吗? 成性是人自身的事情,但又不只是人自身的事情,它关系到如何对待自然界的万物这样一个问题。
《坤·象辞》说:君子以厚德载物。《易传》用乾、坤二卦代表天、地,天、地便代表了自然界。总而言之,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,也都符合《易传》的精神。二 这样看来,人作为天之所始,地之所生,不过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,但这一部分,确实与其他万物不同,因为人是有理性的,在自然界有其特殊的地位与作用。
这里重要的是,人的仁义与天地之阴阳、柔刚是一种生命的进化关系,而不是简单的横向关系,它说明,人性是不能离开自然性的。正是这两种要素及其作用推动了自然界的一切变化,产生了一切生命。
这正是《易传》所特别强调的,也是《易传》哲学的特殊意义之所在。人们把这种有机整体观说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,但这种和谐统一是建立在《易传》的生命哲学之上的,这种生命哲学有其特殊意义,生态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。
地与天相对而言,指人类和一切生命生存于其上的大地,它是人类赖以存在的家园。可见,《易传》讲存在哲学,是有道德意义的,是要追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。
坤卦之《彖传》说:至哉坤元,万物资生,乃顺承天。男女构精,万物化生(《系辞下》),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,但是这并没有完结,万物化生之后,便有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。八卦究竟是不是伏羲所作,这并不重要,最重要的是,古之圣人作八卦,是在仰观俯察与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的过程中作成的。所谓天人合一境界,就是与宇宙自然界的生生之德完全合一的存在状态,也可以说是一种自由。
天地能生物,所生之物便有性命,使足以与天地并立而为三,这正是由人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。用《易传》的话说,生生之谓易,天地之大德曰生(《系辞上》),这才是易的根本意义之所在。
所谓三义就是,一者变易,即认为易是讲变化之道的,也就是讲辩证法的。这是人的责任与使命,用《易传》的话说,就是裁成天地之道,辅相天地之宜(《泰·象传》)。
所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(《说卦传》)就是这一思想的比较完整的表述。只有这样,才能称之为盛德,也只有这样,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。